close

  沈德良
  《湖南省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實施辦法》近日發佈。根據教育部精神,為拓寬農村學生就讀重點高校的升學渠道,今年我省新增“農村學生單獨招生”和“農村學生專項計劃”。(4月21日《三湘都市報》)
  教育是民生改善的來源,傳承文明的載體。讓孩子受教育並且受到良好教育,是幾乎每個家庭的共同願望。掌握知識讓人們擁有更多的發展機會,也有利社會文明得以延續、道德規範得以遵循。
  知識改變命運,曾是眾多農村孩子信奉的圭臬。但相當一段時間來,囿於教育資源分佈、經濟發展水平等客觀因素制約,農村籍學生在大學,尤其是高水平大學中的比例趨減現象成為社會關註焦點,並由此成為詬病社會通道堵塞、階層固化的佐證,以至於“讀書無用”的論調在一些邊遠貧困地區有重新抬頭之勢。
  教育公平具有起點公平的意義,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,可以使人們通過自身努力,提升參與平等競爭的能力,這有助於促進社會縱向流動。教育在實現代際轉換、社會階層流動、改變個人和家庭命運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。人們往往可以容忍現實生活中的很多不公平,但就是不能容忍教育不公平。因為一旦教育不公平超出了人們的容忍限度,就斷絕了人們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。在“不換寡而患不均”的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國,人們對教育公平的呼聲和期望更為強烈和迫切。
  改變不公平的社會現象,需要政策層面的發力。去年5月,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,提高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比例,讓更多勤奮好學的農村孩子看到更多的希望。
  出台農村學生“單獨招生”和“專項計劃”,其實質是試圖通過政府的強制力,在維持高考統一錄取框架不變的前提下,通過定點定向突破,逐步扭轉農村學生在高考舞臺上的不利地位,實現對農村學生的“教育補貼”,是維護社會穩定,促進教育公平,推動社會階層實現正向流動的重要舉措。
  不難看出,這是一項功在當代、惠澤千秋的善政。為保證這塊量身定做的“奶酪”花在那些真正需要的農村孩子身上,一開始就必須有嚴格的制度加以制約,防止那些“歪嘴和尚”把一部好經給念歪了。  (原標題:讓勤奮好學的農村孩子看到希望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b40lbrdx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